|
|
枇杷在江苏省的分布较广,但经济栽培只限于太湖丘陵果区的洞庭山地区,长江下游平原果区和沿海落叶果树区如南通、海门、扬中、扬州、无锡、常熟、东台等地有零星栽培。洞庭东山主要集中于东南部的西坞、涧桥、搓湾、杨湾一带,其次为北部西湖的杨家湾、岱心湾—带。洞庭西山则以南部的秉常、汇上为主东北部的元山前湾一隅为次,是洞庭山枇杷最主要产区。太湖四周及湖中多山,历来即有所谓“太湖七十二峰”之称。洞庭山马迹山和光福的邓尉山仅是这些丘陵的一部份.这些残丘由于经过长期淋浴侵蚀,高度都不大,一般在200-300米之间。洞庭西山最高的缥渺峰也不过334米。峰顶都比较浑圆,组成岩石以五通系石英砂岩和砂页岩为主,少数地方如洞庭山的元山等地有中生代石灰岩。由于地盘下降由谷沉溺,有的成为湖湾,有的则满填坡积和洪积物成为幽深而平坦的谷地,当地称为“坞”,是本区枇杷等果树主要分布的地带。洞庭山枇杷均栽培于山坞坡地,大多与茶叶等混栽。
|
|
|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枇杷产量、产值不如柑桔,故重视柑桔而轻视枇杷,造成失管,大小后幅度大,一次大年,经2—5年的小年,才能恢复树势;枇杷鲜果期短,不耐贮运,加上销售渠道不畅,只限于产区销售,因此大年损耗多,丰产不丰收,致使枇杷生产逐年下降。据1994年统计,洞庭山枇杷面积已由历史上最高的4083亩(1973年)减少到3034亩。上世纪从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枇杷保健价值的认识,枇杷的经济价值愈来愈高,而且枇杷的地域适应性很窄,面临的市场竞争远比柑桔等大众果品有利,因此白沙枇杷又得到恢复性的发展,主要推广品种有冠玉、白玉、青种等,目前面积有6000亩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