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枇杷的学名为「EriobotryaJaponica」,是双子叶植物,属蔷薇科的长绿树,高度可以达到10米之多。叶子呈椭圆形、互生,呈锯齿状的刻痕。表面有光泽,里面有密生的毛。能放出芳香的白色花在11月份开始开花。果实呈卵形、椭圆形、圆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在5-7月左右香味较浓的橙黄色的果实成熟季节,洞庭山层层苍翠的群山之中,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有人喻为“黄金丸”,有人称之为“小金锤”。明代沈周诗云:“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芳香的果实很贵重,种子、叶子、树干也有很多用处。
枇杷原产我国,四川大渡河中下游地区为原产中心。古书记载和近代考古都证明,我国早在汉代就有枇杷栽培,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270年前后的《广志》(郭义恭著)有:“枇杷……白者为上。黄者次之……”,为最早的有关白沙枇杷的记载。
枇杷的发音有点象“琵琶”,因它的果实形状有点象乐器琵琶的形状,所以把它称为枇杷。
洞庭山是全国唯一的白沙枇杷产区,也是我国枇杷品种最进化的地区之一,枇杷栽培从何时起始无法查考。宋陶谷清异录(十世纪中叶)称“襄汉吴蜀闽蛉江西湖南北皆有”。明王世懋学圃杂疏(公元1587年)记有“枇杷出洞庭者大”,足见枇杷在洞庭山栽培历史悠久。康熙版的苏州府志才有洞庭山白沙枇杷的记载。乾隆版苏州府志记东山“有金罐、银罐白沙之称,肉厚味甘,皆佳品也”。胡昌祥氏调查江苏、浙江的果树,举洞庭山枇杷计有红沙、牛奶种、照种、青碧种、鸡蛋白等。稍后曾勉氏曾经对洞庭山的的红毛白沙、铜皮、荸蒂种、青种、和尚头、无柄白沙、野白沙、本地红沙、灰种、牛奶种、鸡蛋白、凉扇种、直脚白、鸡蛋红、牛奶红等16个品种有过较详细的记载。现在在洞庭山地区枇杷主要栽种白沙枇杷,品种约有30余种,资源非常丰富。据传清康熙皇帝南巡东洞庭山时,枇杷节令刚过,康熙却要吃枇杷,树上已经没有了,到哪里去摘呢?走投无路之时,灵源寺老和尚在烟囱灰里觅得几只失落枇杷,皮色难看,灰斑点点,无可奈何只好献上,幸得肉质尚好,口感特甜,居然龙心大悦,灰种枇杷之名由此得来,在东洞庭山盛名不衰,但种树极少,徒存虚名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