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画家仇英与茶仇英(1493-1560),字实父(甫),号十洲。苏州府太仓人,后移居苏州,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尤长仕女,又善山水、花鸟,以工笔重彩为主。创作与茶有关的画有《烹茶洗砚图》、《试茶图》、《松间煮茗图》、《陆羽烹茶图》等。他的《煮茶论·画图轴》,画中远山若隐若现,近水岸边树阴下,有两位评画者坐着正展卷观画,侃侃而谈。一旁有两童子,一个在河边汲水,一个在煽火煮茶。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炉旁放置的木炭以及童子不停地摇动手中蒲扇煽火的情景。对水、炭及火的讲究跃然纸上,可见仇英亦深知茶中三味。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英国博物馆中,还存有一幅仇英作的《为皇煮茗图》。图上绘一宫殿中之花园,地点可能为当时之南京,展轴可见皇帝高坐于皇宫之花园中。
"吴门四家"虽然才气过人,但都仕途不达,从他们留传下来的许多诗中,我们得知于惠山试泉是他们经常的雅集活动。其中的雅趣和茶中之味,从蔡羽为此画撰的序中品到,他们的雅集和茶会不是对山水泉石有情与否,而是以游山卧水之举,表示对世俗之人喜红粉佳丽、奔走于权贵之门、斤斤计较于屑小之事的不齿,视一切世俗之物为不屑,以品茗消志虑、开聪明,居漏屋以养德,群居以谈艺为人生之追求,人生之致味。
明代著名茶人张源与茶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长州包山(今江苏吴中区洞庭西山)人。隆庆进士顾大典在其《茶录·引》介绍张源�"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张源撰《茶录》一卷,全书约一千五百字,分为采茶、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汤辨和茶道共二十三则。此书中内容简明扼要,有许多作者自己对茶艺、烹饮的体会和心得。如首先提出了绿茶冲泡"三投法":"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因此,实非泛泛转抄转录之书。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懋与茶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洲。苏州府太仓人。王世贞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他在《二酋委谭》一书记载了自己在江西为官时的一件茶事。在三月中旬的一个暑天,日出如火,热浪扑面,宴完宾客回府后,天色已晚,烦闷不已,这时,好友张右伯为他送来西山云雾新茶。细观其茶,又白又大,更有一种豆子香,随即命侍儿汲新水烹茶以尝。这时,风清月白,夜深人静,几盏入口,但觉一股清香甘饴之味慢慢润泽于肺腑,渗透至四肢,于是,习习然如两腋生风,飘飘欲仙。就在似醉非醉之际,忽然悟到:此境此味,非仕途之人所有,繁文缛节,冗事虚礼,决然不会让人心入此境,而仕途中的尔虞我诈,乃至腥风血雨,更与此境风马牛不相及。著有《王奉常集》、《艺圃撷馀》、《窥天外乘》等。
清代画家陆鸿与茶陆鸿,苏州太仓人,字仪吉,号雪舟。工写生,曾作《桐荫醉茗图扇面》(扬州博物馆藏),绘桐树下,两位老者相对而坐,一位双手捧茶碗,正大口喝茶,似饮酒般豪爽;一个正举杯待饮。其身后站立一童子,手持茶壶,随时准备为其上茶,一童子蹲在炉前望火欲扇,另一童子在泉边汲水。图中桐树参天,人物背景无重峦叠嶂,两位老者似坐在高山之巅,俯视广袤人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什么人生烦恼、喧嚣,什么鸡鸣狗叫、飞短流长,什么痛苦、绝望,都将抛掷山下,唯余在此天地之间,宁静的山脉之间,以茶代酒,享受人生忘形这一乐。有意思的是,我们观此画后才知,不仅酒会醉人,茶亦醉人,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此画越看越让人遐想联翩……古代文人独特潇洒的情致,真可谓尽在此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