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枇杷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白沙枇杷主要分布在三个果区:太湖丘陵区,长江下游平原果区和沿海果区。白沙枇杷是初夏成熟的主要鲜果,又因其优美的外观,可口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而被视为名贵珍品,其果材两用,四季常绿,近年来,在江苏省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中白沙枇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1.经济作用
江苏省白沙枇杷主要分布在苏南一带,处于交通便捷、紧邻城市的优势,该地区系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高档果品消费能力强,市场容量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品质量也相应提高,白沙枇杷迎合市场的这一需求,目前白沙枇杷每公斤最高价格达30元人民币,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种植白沙枇杷的产出比达1:9,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由于柑桔全国性供大于求,许多种植柑桔的种植户调减柑桔种植面积,扩大白沙枇杷栽培面积,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提高了自身收入。另外,白沙枇杷四季常绿,既适合于庭园,又可以配置于副林带和小网络,是沿江绿化工程的优良品种,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符合当今环保要求,对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现状
江苏省白沙枇杷约有40多个品种,其中洞庭山就有30多个,白沙枇杷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省太湖常绿中心建立了白沙枇杷资源圃,收集了30多个品种,近年来选育出大果优质的冠玉,杨玉1号等新品种,引进了白茂木、美国种等白沙枇杷优良品种,这些优良新品种推广度很高,已辐射到周边几个省市。
我省属白沙枇杷栽培北缘地区,白沙枇杷原产亚热带,性喜温暖湿润,一般在年均温度12℃以上,1月份平均温度5℃以上,最低气温不低于-5℃地方生长,但经调查发现,在极端气温达-8℃至-13.4℃时,仅花和幼果受轻度冻害,在长江下游的镇江、南京、扬州、南通、盐城一带生长正常。
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为早黄、青种、照种、白玉,其中白玉经过多年的推广,在生产上已经达到占主栽品种的40%以上。生产技术推广平衡大小年,配方施肥、生草覆盖、变则主干形整形修剪,疏花匀果、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呈上升态势,果品质量不断提高。 2002年8月江苏省质量监督局通过了《白沙枇杷》及《白沙枇杷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审定,对于规范白沙枇杷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沙枇杷不耐贮藏和运输,损耗率高。周德荣等人通过0℃、5℃、15℃和常温研究表明,5℃左右白沙枇杷贮藏性能好;刘勤等人采用低温气调大大延缓白沙枇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等品质的损失,果实可贮藏40天以上。
白沙枇杷系童期较长的树种之一,近年通过容器快速育苗技术极大缩短出圃时间,使其一年半之后就能出圃,定植二年后就能结果。2001年苏州大学与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合作研究白沙枇杷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培育出一批高质量遗传性状比较一致的苗木。
江苏农科院盛云龙等用250、500、1000mg/l的GA3对白沙枇杷花穗进行喷雾诱导无核果实,幼果用CPPU+GA3处理可促其膨大并减少脱落,多次使用,效果更好。花后每月一次用30mg/l的CPPU+500mg/l的GA喷雾四次,获得了商品果大小的无核枇杷,风味较好,单果重达19.9g。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优良品种少。当前白沙枇杷栽培品种呈现成熟期集中品种多,果大质优的品种少;抗逆性差的品种多,抗逆性强的品种少。即使是性状表现好的品种,生产上应用仍然较少,如冠玉品种栽培面积不到20 hm2。
2.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白沙枇杷生产上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示范园的示范效应不是很明显,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体制上进一步创新,比如现在某些地方土地的流转承包就可以迅速地改善白沙枇杷生产规模过小的问题。
3.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虽然生产上采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平衡施肥,疏花匀果套袋等技术,但是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生产技术,其体系仍然不规范。离白沙枇杷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仍有一段距离。
4.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滞后。
当前白沙枇杷商品化程度较低,由于白沙枇杷的不耐贮性,常温下只能保存7-10天,风味逐渐的变淡,导致白沙枇杷远途运输的困难性。白沙枇杷深加工技术严重落后,白沙枇杷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没有厂商去做,白沙枇杷药用研究在我省比较落后,阻碍了白沙枇杷市场的拓宽和发展。
5.产业化水平低. 我省当前白沙枇杷产业化水平仍很低,大多数处于自产自销水平,少部分由农业经纪人经销。由于现在白沙枇杷产量相对较少,果农的商品意识不能超前,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年代。不能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
6.科研水平低水平重复。由于我省白沙枇杷发展具有滞后性,科研水平相对于红沙枇杷落后很多,现在红沙枇杷已从细胞水平跨越到分子水平。而白沙枇杷仍停留在常规的杂交育种上,对进一步的生理机理,种质资源的基因等没有过多的涉及。
(二)发展对策
1.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
针对生产上优良品种较少等因素,加快育种进程,利用生物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育种速度。主要培育方向是大果,优质,耐贮性好,抗逆性强,早中晚熟等方面发展。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工作,设法从日本,西班牙引进比较好的优良白沙枇杷新品种,经过驯化以后推广。
2.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就加快推广标准生产技术,让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改善土壤理化结构,选择远离污染的园区建立果园,通过深翻熟化等方法改良土壤,使土壤的理化结构符合植物的生长要求;.正确使用“投入品”,在果树的土肥水管理过程中要全程控制化肥,农药及化学药品的使用,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腐殖酸类和微生物肥等投入品,选用清洁无污染的水资源,严格控制“投入品”。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建议果农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管理,既可节约生产成本,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研究
虽然现在白沙枇杷产量少,市场空间大,但是随着白沙枇杷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白沙枇杷产量必然会随之增加,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按照《白沙枇杷》标准分等分级,改变包装,提高品牌形象。由于白沙枇杷不耐贮运,极大的限制了白沙枇杷的发展,目前科研部门贮藏技术门槛高,贮藏成本高,推广有难度,进一步对白沙枇杷采前营养、果实的形成、在完熟时的合成和降解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果实中乙烯的合成及作用、合成酶与水解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中的作用、果实跃变期、果实的水分损失等生理过程进行研究。提高白沙枇杷贮藏保鲜质量和时间。
拓宽视野,提高白沙枇杷深加工技术研究,除了果实外,对白沙枇杷叶,花、果都可以进行研究,提取其具有对人体有用的营养保健医疗元素推向市场,如现在医药上用的比较多的枇杷膏,就深受许多消费者的喜欢。
4.提升产业化水平
加快白沙枇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供销信息网络,加强产供销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成立农业服务协会,加强和教学科研部门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科技生产水平的提高。加强果树从业人员的培训,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提高果农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果农产品质量意识,初步建立白沙枇杷产业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