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枇杷专家系统
枇 杷 病 害
一、枇杷叶片病害
植物的叶都非常重要,枇杷叶的重要性就显突出得更。因此枇杷叶的各种病变,使其茁壮成长。枇杷叶的主要病状有以下几种:
1.叶斑病
叶斑病是枇杷最主要的病害,受害植株轻则影响树势和产量,重则叶落枝枯。枇杷叶斑病包括斑点病、灰斑病和角斑病3种。
斑点病
只危害叶片。病斑初时为赤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近圆形, 沿叶缘发生则呈半圆形,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沿叶缘发生则呈半圆形。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轮生或散生的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
灰斑病
危害叶片及果实。病斑初时淡褐色,圆形,后期中央变灰白色 或灰黄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边缘具明显较狭窄的黑色环带。果实被害,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 分生孢子盘散生在病斑上。
角斑病
只危害叶片, 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常多数病斑联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赤褐色至暗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褪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枇杷叶斑病的病原都是半知菌,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病。 枇杷斑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年3-4月部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分生孢子自孔口溢出,通过风雨传播。枇杷角斑病菌以菌丝块和分生孢子在病叶及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和新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温暖地区可造成重复侵染。枇杷灰斑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该病多从嫩叶的气孔或果实的皮孔及伤口入侵,所以要注意发枝展叶后的保护。 枇杷叶片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栽培管理有关。土壤瘠薄,排水不良,栽培管理差的枇杷园,一般发病较重。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红沙系的红毛、大种发病较重,白沙系的鸡蛋白、白玉发病较轻。
防护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质肥料,尤以羊厩灰最佳,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梅雨季节,要做好枇杷园的排水工作,并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的繁殖和蔓延。在冬、春季清扫落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在春、夏、秋各次梢萌发抽生展叶期,喷药保护,每隔10~15天喷1~2次药。使用的药剂及浓度是:0.5%~0.6%波尔多液(即用0.5~0.6份生石灰,0.5~0.6份硫酸铜,加水100份调配而成),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粉剂1: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1:8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2000倍液。
以上各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但喷药要仔细,药量以叶面滴水为止,使叶面 药液均匀特别是新叶。如15年生树大约要用15千克药液才能喷透。
2.污叶病
该病是枇杷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时导致大量落叶,树势衰弱,无力抽发新梢。发病症状为病斑多在叶背面,初为污褐小点,病斑不规则或为圆形,后长出煤烟状霉层,小病斑连成大病斑。严重时全树绝大部分叶均发病,甚至全园发病。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以分生抱子与菌丝在叶上越冬。
发病规律为园地阴湿、管理粗放、树势衰弱而枝叶密蔽处和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地势低洼处最易发生;尤其在梅雨季节和台风大雨后发病最多。
防治措施是加强园地排水,深沟高畦栽培;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适当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病叶,减少病原。4月上旬至5月上旬,7~8月份为防止春梢及夏梢染病,春季用80%必备可湿性粉剂粉剂1: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夏季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在多雨季节,应抢晴天喷 药,以防雨后病菌侵染。也可用0.5%~0.6%等量式波尔多液相间隔喷施效果更好。
3.赤锈病
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之园地均有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而使树势衰弱。初发时叶上产生橙黄色或黄褐色锈斑,呈粒状,有外膜,故不飞散。在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且当年花芽过多而造成树势衰弱的情况下最易发病。成年树全年都有发生,以11月份花穗已形成开花前发病最重。树冠郁闭的园地通风透光不良,且树势衰弱,最易发病。病原菌是一种锈病菌,以冬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防治措施是增加树冠的通风透光,搞好整形修剪。清除并烧毁落叶,消灭病原体,以减少发病。在11月份枇杷现花蕾后即可喷射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3次,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梢未抽生前,以同样浓度再喷1~2次。
二、枇杷果实病变
枇杷果实病很多,主要有:
1.炭疽病
该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实,常发生于贮藏运输期间,有的年份叶、嫩梢受害也重。果实初发病时,为淡褐色水浸状圆形小斑点,后变为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部凹陷,形成同心轮纹状的黑色病斑, 表面密生淡红色小点,后变为黑色,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当有雨水或湿润时,分生孢子盘内粉红色粘物(即分生孢子团)就会溢出。后期病斑扩展很快,常数个病斑连合成大病块,使果实软腐或干缩。
病原菌是一种子囊菌,以菌丝体在病果残体及带病枝梢上越冬。翌年春季温暖多雨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再次危害。园地排水不良,树梢密蔽,氮肥过多,遇上连绵阴雨,幼苗、果实发病多。遇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叶片易发病。晚熟品种成熟期正值梅雨季节,发病重。 防治措施
为加强园地开沟排水,苗圃地要选高燥能排能灌之处;增施磷钾肥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果实采收期 应结合修剪,剪除僵果,发病初期注意检查,及时摘除病果,集中处理和深埋,以减少菌源。同时,应及时防治食果类害虫。在果实着色前一个月,应用药保护果实,药剂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粉剂1: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1:8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2000倍液,以保护果实及幼苗。
2.日灼病
枇杷日灼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病害起因主要是在果实转色成熟期,长期温度偏低,突然天气放晴,温度偏高,致使向阳部果面失水,果皮皱缩,稍凹陷,发生淡褐色的斑块,果实失去商品价值。长势差的枇杷树发病较重,长势好的枇杷树发病较轻;阳坡面的枇杷树发病较重,阴坡面的枇杷树发病较轻。
防治措施
防止枇杷日灼病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质肥料,促进树体枝叶茂盛,生长健康,提高抗病能力。
3.栓皮病(癞头疤)
枇杷栓皮病主要影响果实外观,分布区与冻害发生地区相一致。症状:3月下旬开始,在果实表面出现略显黄色的病斑,病斑部分果面的茸毛脱落,变为褐色,进而发展为环状的癞头疤,接近成熟时,病斑表面产生龟裂。发病规律:此病一般发生在急骤降温时,幼果表面因寒霜、冰雪危害,引起表面数层细胞坏死而造成栓皮现象。
防治措施
在易于发病的园地和品种,及早给幼果套上双层袋,可有效避免果实发病。①喷水。于每次霜冻夜19时至次日7时,每隔半小时喷水洗霜(因下雪天不宜喷水,改用塑料薄膜遮盖),平时则不喷水、不盖膜。②熏烟。霜冻夜用柴草和草皮泥为熏烟材料,每667平方米按6堆进行熏烟。③束枝。于每次霜冻或下雪前,将3年生枝序为1束,用绳子束裹。待雪后或霜后的翌日上午8时解开束裹。雪天还应及时摇雪,以免枝折。④盖膜。于霜冻或下雪前,树冠用白色塑料薄膜遮盖,待霜、雪过后取下薄膜。
4.裂果病
枇杷裂果病各地均有发生,但受害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很大。
症状:在果实迅速膨大期,久晴少雨后,突然下雨,致使果肉细胞迅速膨大将外果皮肤破,果实皮肉裂开。发病果易引起多种病菌(主要是炭疽病)感染和害虫寄生。发病规律:此病多发生在树势过旺的徒长树以及果皮过薄的品种,在北纬25度以南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在幼果迅速膨大期,勤行根外追肥如0.2%尿素、0.2% 硼砂或0.2%磷酸二氢钾等有较好效果。在果皮转淡绿色时喷布1000毫克/千克的乙烯利有明显的预防效果,裂果率比对照降低8.3倍,且成熟期提早10天。套袋对防止裂果有明显的效果。选用不易裂果的品种。
5.紫斑病
枇杷紫斑病只影响外观,几乎不影响肉质,故末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症状:在果实上发生紫红色的锈斑。发病规律:此病是在枇杷果实成熟后期突然出现的症状。它与阳光照射有密切关系,收获期遇持续晴天,阳光强烈的天气,发生此病最多。此病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常作为品种的特性加以记载。
防治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果实套袋。